分析了鑄件加工表面點蝕缺陷的形態、分布特征及產生原因。人們認為麻坑是由許多大小不等的凹坑組成的。
0.3mm以下的氣孔多產生于凝固時冷卻速度較慢的厚壁零件,主要分布在石墨密集區,尤其是石墨封閉或半封閉區;這種缺陷可能是由于鑄件中鎢(碳)和鎢(硅)含量高、凝固過程中局部冷卻速度慢和切削量大造成的。提出了防止這一缺陷的四項措施。
關鍵詞:點蝕針孔缺陷;石墨剝落;預防措施。
灰鑄鐵加工表面常出現點蝕缺陷,肉眼觀察是小黑點,實際上是形狀不同的小孔。
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表面收縮或非金屬夾雜物。這種缺陷容易出現在HT300以下的各種鑄件中,并且大部分缺陷出現在凝固過程中冷卻速度慢的厚壁零件中。
1.缺陷的形態特征。
1.1宏觀形態。
解剖切割后有表面缺陷的鑄件。燒顆粒鑄鐵件樣品的材料等級為FC300(相當于HT300),化學成分為鎢(碳)
2.72%,硅2.05%,錳0.76%,磷0.056%,鎢0.095%。研磨拋光后觀察樣品。
宏觀形貌如圖1所示,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麻坑狀孔隙。
1.2微觀形態。
這種缺陷被稱為“點蝕”,被認為是“切削面上有大量直徑約為0.2毫米的小孔”。試試圖1。
金相觀察表明,這種缺陷是一個尺寸小于0.3毫米的小孔,小孔的形狀不同,圓孔很少,很難用直徑來表示;尺寸大于0.2毫米的氣孔;石墨形成的近似呈“N”形分布的孔隙;石墨呈三角形和v形。
或者y形分布形成的小孔;石墨分布鑄鐵件爆皮在竹葉中形成孔隙。共同特征是微區金屬。
被一個或幾個片狀石墨包圍,呈孤立的島狀或半島狀,粗車鑄鐵件在切削力作用下剝離形成小孔;當切削力較大時,切屑會塌陷并超過石墨邊界。但相對來說,當微區的金屬被石墨以封閉或半封閉狀態包圍時,其他微區的金屬會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剝落,形成小孔。在實踐中,不僅有這幾種小孔,因為灰鑄鐵在凝固和連續冷卻過程中的情況復雜隨機,石墨的形狀和分布也不同。當石墨及其周圍金屬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時,石墨及其周圍金屬在切削(車削、銑削、磨削)過程中容易剝落,形成相應的小孔。